联系我们
电话:15111908779(微信同号)
邮箱:318040636@qq.com
传感控制仪器网:
WWW.CA8888.COM
分析生化诊断网:
WWW.XBKX17.COM
More >
邮件订阅
今年是德科技Keysight World Tech Day 2025媒体会上,是德科技落脚在对AI和6G技术的看好——是德科技高级副总裁兼通信解决方案事业部总裁Kailash Narayanan开场提到的未来两大关键趋势就是AI和6G。
今年的活动上,是德科技大中华区高速数字市场部经理李坚主动提到了是德科技已经是AI技术的“重度应用者”,包括开发工程师会使用生成式AI工具生成代码、乃至“利用大模型技术,基于海量测试数据、验证数据和产品特性,持续优化产品质量、研发流程及产品性能”;还有正在开发的“智能客服机器人”,就产品和技术咨询提供响应服务。
而特别面向AI推出的产品矩阵,更是说明了是德科技眼中的AI技术分量正越来越重...
是德科技在AI领域的机会点
有关AI造就的市场机会及价值规模数据,已经无需赘言了——咨询机构和市场参与者都认为,即便现在AI的发展如此迅猛,当下都还只是处在AI市场发展的早期。
从几名发言人针对AI的展望来看,是德科技现阶段于AI技术更看重的显然是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尤其在生成式AI、大模型相当火热的当下。AI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涉及大量基于服务器的AI创新技术,包括GPU、CPU、网络交换机等”,Kailash说道。
“这些设备均通过机架连接,机架之间通过网络架构连接为集群,数百个集群组成数据中心。这就需要在高速网络技术上取得突破,包括800G、1.6T、3.2T级别的传输速率。”Kailash特别提到,加上能耗方面的考量,AI技术的大规模落地是存在挑战的。
李坚则探讨得更为具体,生成式AI、Agentic AI技术的“大模型”,“相比过去的模型,需要大算力、大数据、大带宽”,更多AI计算问题并非单卡可解决,也就涉及到“GPU与GPU之间、GPU与CPU之间、GPU与内存之间、板卡之间”,乃至系统和节点之间的互连。
AI芯片的存储正走向DDR5、DDR6、HBM3/3e/4;总线互连则朝着PCIe 6/7发展,甚至有像NVIDIA这样发展NVLink、InfiniBand等自有标准的。“当信号速率超过10Gbps,PCB板上的信号传输会变得非常困难。”李坚说,“PCB板存在较大损耗,信号间干扰高。”有时“需要有源电缆和光缆传输数据”。
“当前全球算力网络中,400G速率的光模块是主流,头部厂商则已经普及800G方案,更前沿的1.6T技术正加速落地。”李坚举例谈到博通的1.6T端口交换机,“单芯片交换容量达到102.4T”;而“下一代3.2T技术基于448G单通道方案”,受限于材料和器件瓶颈,“预计需要3-5年成熟”。但他同时也认为,基于1.6T从概念到商用的进度来看,技术的发展依旧是远超预期的。就像NVIDIA几个月前发布的CPO芯片,走进AI工厂已在眼下。
“速率从800G提升到1.6T、3.2T以后,电缆同样面临高度损耗问题。”“有效跨接信号就成为挑战。”“有源设备的确能增强传输能力,但也带来了功耗问题;随之而来的发热则对系统可靠性、稳定性产生影响。”功率转换器件、各类数字运算芯片,还有连接器件,都需要考虑效率、功耗问题。
与此同时,李坚也给出性能三要素——计算、存储、通信,在当代AI数据中心集群中的时间占比,如上图所示。这张饼图表达的是GPU在真正做计算之前等待数据的时间;明确在做ViT模型这类AI CV类负载时,GPU真正工作的时间只占到36%左右,其他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等待数据传输,表现出相当低的ROI。
除此之外,数据中心核心资产利用率不高还体现在工作的故障率上。对于绝大部分LLM大语言模型训练任务而言,上图也指出“一次就顺利完成任务的概率只有57%”,“训练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软硬件故障,尤其是硬件故障。”“高温、高速、24小时不间断工作环境下,很多算力中心高速器件达不到传统数据中心可达到的水平。”尤其在AI算力节点scale-up规模越来越大的当下,“不少算力中心是‘带病上线’。”
是德科技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营销官Marie Hattar表示,“建设数据中心的过程势必有测试测量需求,包括对于一些尚未商用但亟待开发的技术都对测试工具提出了对应的要求。”“数字底座的稳定性”问题及相关技术挑战,“需要测试测量厂商、设备厂商与器件厂商形成紧密协作”才有机会解决。
所以基于AI基础设施面临的挑战,Kailash说是德科技在产品上“覆盖AI全技术栈”,“帮助行业应对这些挑战”:面向包括芯片企业、模组厂商,交换机、路由器等子系统设备商,以及大规模的数据中心超级集群与云服务提供商,“为该生态中的所有企业提供各类解决方案”;包括面向AI领域的“55种解决方案,覆盖超过110种不同的基础设施组件做设计、仿真与测试”。
面向AI的KAI产品矩阵
具体到是德科技的产品与技术层面,李坚在媒体会上特别介绍了KAI(Keysight AI)——我们理解KAI应当是是德科技基于现有技术与产品,特别面向AI领域梳理出的一整套产品线与“全栈、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
从上面这张PPT不难看出,KAI涉及到的产品矩阵分成4个板块:Compute(计算)、Interconnect(互连)、Network(网络)与Power(能效)。这也是AI基础设施大方向上面对的几大问题:需要注解的是,此处的KAI Interconnect主要相关算力规模的scale-up,而Network则为更进一步的scale-out算力扩展。
“KAI Compute涵盖算力板卡关联的所有测试手段”,包括板卡之上的算力、存储、IO等构成。KAI Interconnect则针对板卡连接之后形成的节点或超级节点——“无论是电连接、光连接,还是无源的、有源的,高速率下的众多工作器件必须保证质量”。
“KAI Network”相关解决方案则部分得益于是德科技此前并购的Ixia,“这部分从网络层到应用层,也需要做很多测试”。而“KAI Power”则无疑相关电源解决方案,尤其在AI基础设施潜在能耗会非常之大的今天,数据中心需要用到大量的功率器件,“电力转换效率直接关系到数据中心的硬件、投资、运营成本”。
藉由上述4大产品矩阵,“作为行业规模最大的测试仪器仪表厂商之一,我们希望产品覆盖、支持用户产品全生命周期,从预研阶段开始,历经产品研发、生产、安装维护;满足客户从物理层验证,到网络层、应用层等个层面测试需求”,也就达成了面向AI基础设施的“全栈、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
李坚在媒体会上特别介绍了3款新品,在面向AI数据中心时也颇具代表性或者可表征AI基础设施的发展方向,分别是:达成224Gb/s的单通道与双通道采样示波器;面向网络1-3层的1.6T速率互连与网络性能测试设备;以及真正具备创新性、用于网络工作负载的仿真器。
型号为N1093A/N1093B的224G采样示波器,就是为了适配AI数据中心互连网络向着光信号单通道速率224Gb/s发展趋势。“目标客户群体是光芯片、光模块及组件厂商”。其中同样采用是德科技自研且引以为傲的磷化铟芯片,达成噪声、抖动等指标的出色表现。
物理层验证之上,光模块需要与网卡、交换机等连接,“不仅局限于物理层,还需要在传输层、网络层进行验证”,也就有了上述第二款达到1.6Tb/s速率的网络互连与性能测试设备。其重要特点包括能做“动态测试,验证模块在极限性能下的工作状态”;“我们所做的不仅仅是个简单的‘go/no go’的测试,更是性能评估测试”。
还有一款工作负载仿真器——AI数据中心和传统数据中心的差异之一是海量的东西向流量,这就“需要引入新的流量管控和调节机制来支撑网络”,才不至于增加GPU等待数据的时间。所以基于是德科技的软件,仿真真实网络不同节点的流量情况,“特别是脉冲型流量”(对应于常规的均衡流量)。
李坚说是德科技“是行业内率先开展网络真实流量状况仿真技术研究的公司”,当下也“已经与北美领先厂商完成了相关工作”,最终有效降低AI数据中心网络构建和解决问题的成本。这些都表现出是德科技在AI领域做布局的前瞻性。
针对AI技术当前的蓬勃发展,李坚将其与中国的前三次技术发展浪潮做了类比:在他大约30年前刚加入公司之时,“赶上中国市场的第一个风口——移动通信”;进入21世纪,“我们迎来了第二个风口——互联网”;很快“移动互联网浪潮接踵而至”。“这三次浪潮,每一次都催生了狭义上规模几万亿的市场,广义上对经济的带动更是高达十几万亿”。
在是德科技看来,现如今AI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是因为人们“看到了背后蕴藏的巨大机会”,“人工智能有可能成为未来5-10年最大的发展风口”。“人工智能会不会成为中国市场的下一个风口,创造出狭义几万亿、广义十几二十几万亿的庞大市场。”李坚认定这其中的“可能性非常大”。
持续在中国市场的投入
在AI技术发展新浪潮下,电子产业的参与者普遍将中国视作潜在市场增长点。Kailash在发言中就谈到了是德科技看到中国在AI、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内的投入增长,以及在6G、电动汽车等应用上的领先。
所以保持中国业务布局的稳固,以及“与中国行业龙头企业、客户的合作”,是是德科技未来将持续坚持的。Marie介绍说,追本溯源,是德科技在中国市场“已经走过40多个年头”。目前是德科技大中华区有超过1000名员工,分布于10多个城市的办公室,还有包括研发中心、开放式实验中心、服务中心等在内的布局。
是德科技在中国的布局“让我们能够将中国的创新成果融入各种产品和技术之中”。为了确保是德科技设备能够提供高度准确的测量结果,需要对其进行校准,“多个服务中心为客户提供本地化服务”;而位于北京的CCO(China Communication Operation,中国通信运营)作为“是德科技最大的应用软件研发中心之一,配备大量工程师为仪器提供软件支持,尤其在应用设计方面”;
“我们会邀请客户参观开放式实验室,并体验设备。”还有“客户技术支持中心专门解决客户可能遇到的问题或疑惑,包括各类咨询服务。”以及由于中国正成为汽车领域领导者,是德科技全球的4座汽车客户中心,其中之一就在上海。
加上合作伙伴网络,以及微信、哔哩哔哩等中国本地传播平台,“扎根中国,凭借自身先进的硬件技术和深厚的软件知识”,“助力客户取得成功”,“帮助中国加速创新”,“同时在此过程中,我们自身也能收获成功”。
而依托在AI领域的持续投入:无论是KAI产品矩阵的布局,OFC(光网络与通信研讨会及博览会)亮相的三款新品,还是是德科技更积极地参与AI领域相关技术更多标准的定义和开发,亦或在关键技术领域——如材料、工艺与封装技术上与诸多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以及在中国市场的不断深耕,都体现出是德科技在接下来要全面展开的AI世界里占据一席之地的决心。